一、课程现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05方案”设置的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现实、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本课程在我校所有专业学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开设,共设置(总课时)40学时,包括理论教学30学时和课内实践教学10学时。
本课程主要有两个难点:其一来自教学内容。就是对学生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让他们能够明白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学生的思想行动自觉地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同时,通过教学,还要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其二来自教学效果。如何把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讲深讲透,讲明白讲清楚;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保证既要把理论讲清楚,又避免纯理论的枯燥无味,既要联系实际,又要避免脱离理论的空谈,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为解决上述难题:我们形成了初步方案。其一是建设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促进师生互动、讨论研究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吸引力。其二是探索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增强课堂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其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等环节来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其四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对本课程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研讨解决。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第一,如何做到教学与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紧密结合,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仍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第二,如何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枯燥的通病,将课讲活,使课堂氛围活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满意率,使这门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有的教学规律,同时当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的对象均有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之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这就必须以教学研究为依托,并将教学经验、特点、成果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
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注重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总体建设目标着力于在教学内容上深化,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拓宽,在教学手段上增强,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上提高,在育人目标上强化,网络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观念更加务实,教学条件更加改善,教研成果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便捷,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功能、宣传功能和育人功能。
2、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学内容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3、教学资源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教材选用教育部统编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以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教室现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施,在本门课的理论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PowerPoint等软件,编制课程介绍、教学内容以及各章节的讲授脉络和详略要点,教学案例和相关数据图表等,适当播放一些影像资料,用一些鲜活的案例来说明教材内容,这样使学生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基本原理。
4、课程实施
拟按照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平台。
拟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理论教育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知识点加入色香味俱佳的课堂内容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从而凸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魅力。
在教研室负责人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根据课程标准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师各自的教学特长,进一步充实完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力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中。
5、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征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灵活运用参与式、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案例式、团队项目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运用,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构筑“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平台。
6、考核评价
本课程考核从课程建设理念出发,实行两个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